关于苏州有很多很有名的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个几乎人尽皆知,我本人还听说过这么一句:“宁和苏州人吵架,不和宁波人说话”——意即苏州话好听。
苏州老城区不大,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都挤在很小的一个区域内。从我住的地方出发,步行可以到的地方有观前街、平江路、苏州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评弹和昆曲博物馆、玄妙观、拙政园、耦园和狮子林等。去观前街的路上我无意间拐进它东面的老民宅,石板窄路、砖瓦平房,没有机动车。户户人家摩肩接踵,有些门半掩着,可以窥见里面的院落。从一些屋子的墙上可以读到岁月的痕迹(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可能是近年建的,但它们并没有改变整个区域的整体气息),有老人坐在屋前的椅子上,或聊天,或洗衣服。在一座城市的市中心有这么一片被人民而不是开发商保存下来的区域,这是令人感动的。
第二天。早上九点多出发,在楼下的全家吃了早餐,向北步行10多分钟后来到苏州博物馆。苏州这些博物馆们有个共同的特色——都布置得很像园林。其后的民俗博物馆和昆曲博物馆等都证实了这点。馆内有很多历史上吴越地区的工艺品,从史前到民国乃至现代,以功能(如民俗用具、文墨用具)或时序类别,分为好几个展厅。
从苏博出来后步行不到10分钟到达拙政园,说是苏州最大的私家花园,不过也就70多亩,5分钟就能绕一圈。 讲解员提到江南私家花园(不同于北方的皇家花园)普遍比较秀气。“秀气”这两个字我在之后的狮子林与留园等地得到了更深刻的体会;相比之下,觉得拙政园反而是这里面最大气的。苏州园林给我的整体印象很像某种自然景观的缩小版,像立体版的微雕山水图,细致至极。可能由于天气等原因,那天园内的游人并不多(其实也不少,但比想象中少了不少),一眼望去,美景即使在阴沉的天空里依然如诗如画,行人作为一种点缀,也并不煞风景。
由于旅店就在边上,回来休整了半个多小时,随后前往留园。
留园明代始建,前后更名换主若干次(现在叫“留园”是因其中一位刘姓园主取谐音而成),现在保留下来的基本都是1949年后重建的。感觉它比拙政园更娇媚,园子分四部分,有山林小道,有依水而建的亭台楼阁,还有“村落”。将其拼合而成,恰似一副微观山水图。
从留园出来,吃完午饭,下午前往虎丘。
虎丘坐落在山塘街终点处,是座30多米高的小山丘,其下就是白居易当年在苏州坐刺史时下令开凿的连接古城的山塘河。和拙政园一样,虎丘有定时的免费讲解,会告诉你很多与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虎丘是个蛮有意思的地方,包括千人石、拥翠山庄(是又一个园林)等都值得一看。有些地方游人如织,也有些较偏僻的地方(比如后山,或园林)还是很安静的。最重要的,它比之前我去过的苏州任何一个景点都“大”,少了那种密集的过于精巧的景致渐渐堆砌起来的压抑感,这也是一个能让人精神放松的地方。
沿前山下山,出门左转即上了山塘街。吃完晚饭回到旅店。
第三天。在回去之前,还去了网师园与沧浪亭。
这个园和之前我去的园子不太一样。它被建筑隔成一个个小块,有些小块甚至没有我家的盥洗室大。最中心的区域有池塘、假山和绿丛,倒是与一般园林无别。值得一提的是,网师园曾是张大千的故居,在抗日战争之前,他曾在该园住过五年。也许是他将园内的建筑风格带到海外,现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有一个1:1的其中一栋建筑的模型。我个人不太喜欢这个园,因为它被割得太散,视域过于狭窄,考虑到我几天来一直在类似景观中徜徉,这种进一步袖珍化的处理让我略感疲惫。
沧浪亭具网师园步行15分钟,走的是一条近路,要经过沿河的小道(河水直通沧浪亭的园水),还要穿过一座医院。它比较特别的一点在于它的水是在大门外,进门要先过桥。它是苏州园林中的最长者,北宋年间建立,比较古朴。相比于之前去的园,感觉它的路更宽敞一些,建筑及装饰用的道具(假山、小径等)更少盘旋曲折,显得比较直接。这个时候遇见这样一个园林是件比较开心的事情。从一条廊径可以拐到水边的小亭,直面(等于是在)园外的池塘。除了拙政园,这里的水也显得大气不少,似乎也更加清澈。
总得来说,苏州园林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因为它与目前我所见的其它任何地方的花园景致都不相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身为江南人,大致对这种感觉并不陌生,但其精细与美观还是令我吃惊。它们留给我的记忆是美好的,这种雕琢的精神也势必会影响我自己的艺术创作,也许这就是这座城市带给我的精神财富。
最后说一点非长途、不艰巨的城市背包行(如类似这次的苏州之行)的经验之谈,当然我其实没什么经验,纯属班门弄斧。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事先做好对目的地一定的人文和交通方面的了解。因为是定点,时间也不长,也不是非常闭塞和艰苦的地方,因此准备工作可以做到很细,包括交通信息、吃住、道路信息,民风等等。甚至可以做几个方案,在最终执行的时候能有伸缩度。
行文至此,仓促收笔。无论你是个臭味相投的旅伴,还是个纯粹的读者,愿这篇游记会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