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直播软件视频>> 耕地转化成林地和园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有一部分耕地,包括25度以上坡耕地,转变成林地了,当然有一些地方擅自扩大了,退耕还林的范围、规模扩大了,当然这只是少数,大部分退耕还林应该是政策性调整,是为了推进生态建设;第二,这些年我们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这种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把供给侧改革理解为单纯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为种粮肯定没有种果树那么挣钱,受利益的驱使,有些把耕地转换成了园地;第三个是土地用途管制监管不严。中国实行的是土地用途管制,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管得比较严,而农用地又分耕地、林地、牧草地等,跟耕地转换成建设用地不一样,农用地之间转换相对容易一点,而且林地和园地也有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功能,种粮是食物安全,种果树、养殖也是食物安全,不太好监管。
在2021年8月26日召开的公布“三调”主要数据成果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广华,曾对过去10年耕地减少情况进行解释:“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王广华进一步解释说,从过去10年间的地类转换情况看,既有耕地流向林地、园地等地类情况,也有林地、园地等流向耕地情况,其中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在耕地流向园地等农用地中,有的破坏了耕作层,有的没有破坏;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还有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但要付出必要的成本。
袁承程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三调”与“二调”相比,虽然显示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13亿亩,但这涉及调查技术规范的变化问题,“二调”以前,考虑到农民增产增收需要,当时的政策允许在耕地上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比如说在耕地上临时种植果树、挖塘养鱼或种植林木,这些都属于耕地认定的范畴,但是,按照“三调”技术规程,这些耕地均按照现状用途进行了调查,比如,在耕地上临时种植果树的,就是以园地做的调查。袁承程说,“其实三调是应用了更高的遥感分辨率和更严格的调查技术手段,这也说明了三调所提的‘耕地’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内涵方面都比以往更加准确。”
城镇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要完全不占用耕地很困难,因为城市扩大必需要落实到空间上面,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保护好耕地,要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尽可能少征耕地,尽可能不征优质的耕地,尽可能把两个方面协调起来,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一要划定并严格控制城市增长的边界。城市不能无限蔓延,城市周边都是质量比较好的耕地,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这不能动,要严守耕地红线;二,要加强对占补平衡的全面全程监管,征用的耕地要保质保量补充,要实行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不仅要数量平衡,质量也要平衡,还要保护它的生态。要防止征多补少,征优补劣,比如补的耕地都上山了,那不行;第三点,要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现在城乡尤其是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效率还不是太高,如果效率高了,我国的城镇化就不需要占用那么多耕地。尤其是低效的产业用地怎么再开发,过去效率很低,浪费很严重;第四,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尤其是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现在我国的城镇建设用地在增加,农村的建设用地也在增加,这是不正常的,人口都城镇化了,农村人口在减少,但由于城乡土地市场是分割的,带来了两个增长,农民进了城以后,城镇建设用地要增加,但放在农村的建设用地尤其是宅基地又退不出,所以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本报记者 谢俊颖 【编辑:谢俊颖 】